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健全专门教育保障机制。作为全市首批建设的专门学校,努力构建“一训五碑十故事”校园文化育人氛围,着力探索校家社协同育人矫治模式,让有需求的孩子重回学校、重回家庭、重回社会。
一、构建校校联动,全力呵护回校共育路。对于每一个迷失方向的少年,我们都怀揣着最深的关切与期待,面对逃学、夜不归宿、流落街头的未成年人,秉承“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的办学精神,坚持工作向前、向后延伸,探索回归学校途径,不再误入歧途。一是经验交流。牵头组建工作专班,建立定期研讨会、论坛会工作机制,采用“个案与类案”相结合的方式,建立问题台账,深入分析学生产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原因,与原校进行反哺,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和进步,及时改进和提升。二是双向通道。建立学生日常行为、军事训练和学科学习等情况“一生一档”成长积分银行评价机制,践行离校“四讲四书”留赠言。同时,实行“学校推荐+学生自荐”双向择校通道,学业等级评价达标后可转回原校或选择其他学校学习。三是职业发展。针对已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创新建立“美发造型”“多功能实训”室等,联合县职业教育中心“量身定制”茶艺、美发等专业技能培训,改变孩子个人的外观形象,提升内在修养,搭建职业教育立交桥。我县家送生小立(化名),在家懒惰,不愿上学,经过特训调治后,返回原校就读,通过密切配合与持续跟踪,校方和家长反馈小立心态上有了很大变化,也改掉了不良行为习惯,在校表现良好。
二、升级家校联动,全力打造回家幸福路。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是种子都会发芽、开花、结果。只不过每个种子的花期不同,每个孩子的绽放时间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一是家人联系不断档。我们建立了老师、警察、教官、保安、家人五位一体的管理机制,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造家人亲情聊天室,通过“定期+适时”热线沟通心连心,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二是家教联系不缺位。按要求完成义务教育国家课程的同时,构建以军事特训课为主体、“家教有方”“健康青春”等5门校本课程为辅、专项活动为补充的“1+5+N”教育矫治新课程体系。利用春节、元旦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定期邀请监护人到校开展专项活动,普及育人经验,拉近亲子关系。三是家访联系不脱节。制定离校不离访工作机制,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采取一般人群电话访、特殊人群间期访、重点人群适时访的“三访”跟踪模式,达到“即错、即劝、即纠”目的,督促孩子在离校一年内不再重犯、就范。
三、突破社校联动,全力拓展回社成长路。专门教育工作涉及千头万绪、千丝万缕、千家万户,社会群体是提升办学质量的重要部分,是促进矫治的关键环节,是协调育人的核心力量。遵循“文化育人、环境育人、场景育人”特质,着力提升矫治成效。一是文化专筑。结合丰都民族文化,形成“尚善成人、至善成才”校训,强化内心的善良和正直,实现智慧和能力的完美结合。雕刻核心价值碑、唯善呈和碑、行善劝诫碑、真善家训碑、劝善留言碑五块文化碑,通过想、书、雕、讲、悟“五步”教育法引导学生变优。同时,以善为魂,通过找、看、选、描、讲、议、悟、用故事“八步”教育法,精选学生可学可访十大善故事,形成“一训五碑十故事”思政育人文化体系。二是司法专驻。县公安局专门成立驻校警务大队,县检察院派驻2名检察专员入校开展法律监督,打造莎姐守未、模拟法庭各一间。学校固定每周一上午第三节由校保大队民警讲法治课,用真实案例敲响警钟。邀请法院选择合适案例开展模拟庭审,感受法律权威。每晚集中收看央视“社会与法”“道德与法治”等栏目,并由老师、民警课后讲解点评。组织学生每日撰写一篇学习日记,每周一篇专题感悟,每月一次思想汇报,将法治教育充分融入学生生活学习之中。三是场景专助。构建“五品”教育矫治模式,利用社区特定场景,适时联系特校到教室看残疾人、联系看守所到监狱看嫌疑人、联系医院到ICU看重病人、联系社区到困境家庭看勤快人、到凌晨街市看工匠人,常态开展“五看”触魂活动,进一步深化内涵育人,引导学生逐步实现从他律走向自律,知行合一修养品性。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实践,我们的矫治教育成果初显“一增一降”成效。一是老百姓口碑持续增高。先后在重庆法治报专题推介丰都县善成学校探索新举措破解专门教育四大难题经验介绍;重庆政府专篇报道丰都县善成学校创新专门教育工作纪实;重庆市教育工作情况通报第〔2024〕第14期专篇报道;教育矫治转化率100%。二是未成年人犯罪人数持续下降。2024年3月招生以来,累计招生113人,其中县内警送生41人、家送生22人,县外警送生44人、家送生6人,家送生占比24.8%,全市最高。推动周边巴南、石柱、忠县等12余个区县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我县未成年人犯罪率同比下降56%。